混凝土排水管是一種可以用于地下排水的水管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所的地下排水,今天,陽博水泥建材廠家給大家來詳細講講混凝土排水管的安裝過程細節。
1、管道施工流程
管道開槽施工,根據管道種類、地質條件、管材、施工機械條件等不同,其施工工藝有所不同,但主要工藝步驟是相同的,雨、污水(排水)混凝土管道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施工放樣→溝槽開挖及地基處理→基礎墊層→下管、安管→澆筑管座混凝土→附屬構筑物施工→閉水試驗→溝槽回填。
當管座與平基分層澆筑時,應先將平基鑿毛沖洗干凈,并將平基與管體相接觸的腋角部位,用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填滿、搗實后,再澆筑混凝土,使管體與管座混凝土結合嚴密。
2、管道溝槽要求
1)開挖深度超過3m(含3m)或雖未超過3m但地質條件和周邊環境復雜的基坑(槽)支護、降水工程,須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方案經審核合格,由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簽字,并報監理單位,由項目總監理工程師審核簽字后方可組織實施。
2)開挖深度超過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或開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周圍環境和地下管線復雜,或影響毗鄰建筑(構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屬于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項方案應當由施工單位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施工單位應當根據論證報告修改完善專項方案,并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項目總監理工程師、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簽字后,方可組織實施。
3)溝槽底部的開挖寬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4)溝槽上口寬度可根據開挖深度、放坡值進行計算;
5)溝槽邊坡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當地質條件良好、土質均勻、地下水位低于溝槽底面高程,且開挖深度在5m以內、溝槽不設支撐時,溝槽邊坡比較陡坡度按規定計算;
6)溝槽邊坡坡面應平順,坡度符合施工方案的規定,以保證支撐撐板與溝槽槽壁緊貼。
7)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凍,槽底局部擾動或受水浸泡時,宜采用天然級配砂礫石或石灰土回填;槽底擾動土層為濕陷性黃土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地基處理。
8)槽底土層為雜填土、腐蝕性土時,應全部挖除并按設計要求進行地基處理。
9)溝槽須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淹沒。溝槽底部周圍的一側或兩側應設置排水溝,溝邊緣距離邊坡坡腳應不小于0.3m,每隔30~50m設一個集水井,用水泵將水抽出溝槽外。溝槽頂部兩側應設置截水邊溝,防止雨水流入溝槽。
10)排水管道溝槽地基承載力應符合設計要求,現場常采用動力觸探試驗來測定。
11)溝槽開挖至設計高程后應由建設單位會同設計、勘察、施工、監理單位共同驗槽;發現巖、土質與勘察報告不符或有其它異常情況時,由建設單位會同上述單位研究處理措施。
12)溝槽開挖完成后,兩側應及時進行防護,高度不低于1.2m,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夜間設置警示紅燈。
13)溝槽邊堆土
①不得影響建(構)筑物、各種管線和其他設施的安全;
②堆土距溝槽邊緣不小于0.8m,且高度不應超過1.5m;溝槽邊堆置土方不得超過設計堆置高度;
③溝槽每側堆土應平整成規則形狀,并及時用防塵網進行覆蓋。
3、管道基礎施工
1)地基處理
地基指溝槽底的土壤部分,常用的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當天然地基的強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按要求對地基進行加固;當槽底局部超挖或發生擾動時,應進行基底處理。
(1)地基加固方法
地基的加固方法較多,管道地基的常用加固方法有換土、壓實、擠密樁等。
① 換土加固法:有挖除換填和強制擠岀換填兩種方式。挖除換填是將基礎底面下一定深度的弱承載土挖去,換為低壓縮性的散體材料,如素土、灰土、砂、碎石、塊石等。強制擠岀換填是不挖除原弱土層,而借換填土的自重下沉將弱土擠出;
② 壓實加固法:就是用機械的方法使土空隙率減少,密度提高。壓實加固是各種加固法中比較簡單、成本比較低的方法。管道地基的壓實方法主要是夯實法;
③ 擠密樁加固法;是在承壓土層內,打設很多樁或樁孔,在樁孔內灌入砂,成為砂樁,以擠密土層,減少空隙體積,增加土體強度。當溝槽開挖遇到粉砂、細沙、亞砂土及薄層砂質黏土、下臥透水層,由于排水不暢發生擾動,深度在1.8~2.0m時,可采用砂樁法擠密排水來提高承載力。
(2)基底處理規定
① 超挖深度不超過150mm時,可用挖槽原土回填夯實,其壓實度不應低于原地基土的密實度;
② 槽底地基土壤含水量較大,不適于壓實時,應釆取換填等有效措施;
③ 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擾動時,擾動深度在100mm以內,宜填天然級配砂石或砂礫處理。擾動深度在300mm以內,但下部堅硬時,宜換填卵石或塊石,并用礫石填充空隙并找平表面;
④ 設計要求換填時,應按要求清槽,并經檢査合格;回填材料應符合設計要求或有關規定。
⑤ 柔性管道地基處理宜采用砂樁、攪拌樁等復合地基。
2)管道基礎
管道基礎是指管子或支撐結構與地基之間經人工處理過的或專門建造的構筑物,其作用是將管道較為集中的荷載均勻分布,以減少管道對地基單位面積的壓力。或由于土的特殊性質的需要,為使管道安全穩定運行而采取的一種技術措施。
一個完整的管道基礎應由兩部分組成即管座和基礎,設置管座的目的在于使基礎和管子連成一個整體,以減少對地基的壓力和對管子的反力。管座包圍管道形成的中心角α越大,則基礎所受的單位面積的壓力和地基對管子作用的單位面積的反力越小。而基礎下方的地基,則承受管子和基礎的重量、管內水的重量、管上部土的荷載以及地面荷載。
室外給排水管道基礎常用的有原狀土壤基礎砂石基礎和混凝土基礎三種。基礎形式主要由設計人員根據地質情況、管材及管道接口形式等因素,進行選定或設計的。作為施工人員要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進行施工。
(1)天然土壤基礎
當土壤耐壓較高和地下水位在槽底以下時,可直接用原土作基礎。排水管道一般挖成弧形槽,稱為弧形素土基礎,但原狀土不得超挖或擾動。如局部超挖或擾動時,應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巖石地基局部超挖時,應將基地碎渣全部清理,回填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或粒徑10~15mm的砂石夯實。非永凍土地區,管道不得鋪設在凍結的地基上;管道安裝過程中,應防止地基凍脹。
(2)砂石基礎
砂石基礎一般適用于原狀地基為巖石(或堅硬土層)或采用橡膠圈柔性接口的管道。原狀地基為巖石或堅硬土層時,管道下方應鋪設砂墊層作基礎。
柔性管道的基礎結構設計無要求時,宜鋪設厚度不小于100mm的中粗砂墊層;軟土地基宜鋪設一層厚度不小于150mm的砂礫或5~40mm粒徑碎石,其表面再鋪厚度不小于50mm的中、粗砂墊層。
柔性接口的剛性管道的基礎接口,設計無要求時,一般土質地段可鋪設砂墊層,亦可鋪設25mm以下粒徑碎石,表面再鋪20mm厚的砂墊層(中、粗砂)。
4、管道敷設要點
1)下管和穩管
下管是在溝槽和管道基礎已經驗收合格后進行,下管前應對管材進行檢查與修補。管子經過檢驗、修補后,在下管前應在溝槽上排列成行(稱排管),經核對管節、管件無誤后方可下管。重力流管道一般從下游開始逆水流方向鋪設,排管時應將承口朝向施工前進的方向。壓力流管道若為承插口鑄鐵件時,承口應朝向介質流來的方向,并宜從下游開始鋪設,以插口去對承口;當在坡度較大的地段,承口應朝下,為便于施工,有地處向高處鋪設。
(1) 下管方法
下管的方法要根據管材種類、管節的重量和長度、現場條件及機械設備等情況來確定,一般分為人工下管和機械下管兩種形式。
A、人工下管法
人工下管對用于施工現場狹不便于機械操作或重量不大的中小型管子,以方便施工、操作安全為原則。
B、機械下管
機械下管一般用汽車式或履帶式起重機械(多功能挖土機)進行下管,機械下管有分段下管和長管段下管兩種方式。分段下管是起重機械將管子分別吊起后下入溝槽內,這種方式適用于大直徑的鑄鐵管和鋼筋混凝土管。長管段下管是將鋼管節焊接連接成長串管段,用2~3臺起重機聯合起重下管。
2)管道安裝
(2) 管子的裝卸和堆放
管子在運輸過程中,應有防止滾動和相互碰撞的措施。非金屬管材可將管子放在凹槽或兩側釘有木楔的墊木上,管子上下層之間應有墊木、草袋或麻袋隔開。裝好的管子應用纜繩或鋼絲綁牢,金屬管材與纜繩或鋼絲綁扎的接觸處,應墊以草袋或麻袋等軟襯,以免防腐層瘦到損傷。鑄鐵直管裝車運輸時,伸出車體外部分不應超過管子長度的1/4。
管節與管件裝卸時應輕裝輕放,運輸時應穩墊、綁牢,不得相互碰撞,接口及鋼管的內外防腐層應采取保護措施;金屬管、化學建材管及管件吊裝時,應采用柔韌的繩索、兜身吊帶或專 用工具;采用鋼絲繩或鐵鏈時不得直接接觸管節。
管節堆放宜選用平整、堅實的場地;堆放時必須墊穩,防止滾動,堆放層高可按照產品技術標準或生產廠家的要求。
(3) 穩管
穩管是將管子按照設計高程和位置,穩定在地基或基礎上。對距離較長的重力流管道工程,一般由下游向上游進行施工,以便使已安裝的管道先期投入使用,同時也有利于地下水的排除。
穩管時,控制管道的軸線位置和高程時十分重要的,也是檢查驗收的主要項目。
① 管道軸線位置的控制
軸線位置控制主要有中心線法和邊線法兩種。對于大型管道也可采用經緯儀或全站儀直接控制。
中心線法:在連接兩塊坡度板的中心釘之間的中線上掛一鉛垂,當鉛垂線通過水平尺中心時,表示管子已對中。
邊線法:邊線兩端拴在槽底或槽壁的邊樁上。穩管時控制水平直徑處外皮與邊線間的距離為宜常數,則管道處于中心位置。用這種方法對中,比中心線法速度快,但準確度不如中心線法。
② 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可用塔尺和水準儀直接控制,也可用測設的坡度來間接控制。